亲爱的FLOWER,加入流式中文网,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享受更多福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流式中文网
×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同种异体骨髓移植(BM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根源就是由供体T细胞识别和攻击受体组织引起。GVHD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对移植物进行去除T细胞或使用各种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策略,但这些方法会导致长期的免疫抑制,从而导致感染以及肿瘤疾病的复发。因此,需要开发更具选择性的疗法来减轻GVHD的严重程度,同时保留供体T细胞的有益的抗肿瘤活性。
MHC分子携带特定肽段,可以特异性结合反应性T细胞克隆上的同源T细胞受体(TCR)。荧光标记的四聚体MHC-肽复合物已被广泛用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群体。Barry等人假设这种MHC-肽四聚体也可用于选择性清除独特的反应性T细胞群体,同时保留剩余的T细胞库和免疫反应的完整性,于是进行了一系列小鼠模型的研究。
背景知识:LYL8是H60抗原的八聚肽表位,由MHC I类分子呈递并被B6 CD8+ T细胞识别。BALB.B小鼠表达H60抗原。研究表明,H60抗原是B6和BALB.B小鼠之间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免疫反应中的一个重要同种异体抗原。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带有LYL8肽的MHC四聚体来特异性地消耗识别并与H60反应的T细胞。
- 四聚体染色: 首先,将纯化的供体小鼠脾细胞与PE标记的H2Kb四聚体(LYL8或非特异性对照HSV8)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四聚体的浓度根据每批四聚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的最佳浓度确定。
- 磁珠分选: 孵育后,细胞用PBS/0.5% BSA/2 mM EDTA洗涤,然后与抗PE微珠孵育。接着,使用autoMACS磁性分选系统,根据最严格的autoMACS磁性分选耗竭方案(Deplete 025),选择性地从整个细胞群体中去除结合四聚体的H60特异性T细胞克隆。
- 流式细胞术分析: 使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针对CD8、CD3、NK1.1、CD11b、GR-1、CD19和Vβ库)和MHC四聚体对脾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
* 移植后分析: 在进行骨髓移植后,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受体小鼠的脾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为了评估LYL8反应性T细胞的再生,对脾细胞进行LYL8四聚体染色。为了评估体内增殖情况,在移植前用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供体T细胞,并在移植后分析不同世代细胞的CFSE荧光强度。
结果发现:
- LYL8四聚体能够从供体脾细胞中有效地清除LYL8反应性T细胞克隆,平均效率为89%(范围为78%-100%)。四聚体耗竭特异性非常好,不影响其他T细胞亚群、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比例,也不改变T细胞的Vβ库。
- 在BMT后,用LYL8四聚体耗竭过的供体T细胞移植的受体小鼠脾脏中,LYL8四聚体阳性CD8+ T细胞的比例非常低,说明在GVHD发展早期和关键阶段,四聚体耗竭成功地阻止了这些细胞的克隆扩增。此外,体内增殖分析显示,与接受对照四聚体耗竭T细胞的小鼠相比,接受LYL8四聚体耗竭T细胞的小鼠,CD8+ T细胞增殖减少了近50%。
- 在BMT模型中,LYL8四聚体耗竭显著提高了接受同种异体T细胞的受体小鼠的存活率,并降低了GVHD的严重程度。使用1.5×10E6个T细胞的移植实验中,LYL8耗竭组小鼠在BMT后28天内100%存活,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至39天,长期生存率为33%,仅17%死于GVHD,且保留了抗肿瘤活性(在与F9畸胎癌细胞共同移植的BMT模型中,接受LYL8四聚体耗竭T细胞的小鼠表现出与接受对照四聚体耗竭或未耗竭T细胞的小鼠相似的抗肿瘤活性)。
这项研究证明了基于四聚体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耗竭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可以用于选择性地调节免疫反应,并可能应用于GVHD、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T细胞恶性肿瘤等多种临床情况。尽管这项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但其结果为开发针对人类疾病的特异性免疫疗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基于四聚体的T细胞耗竭有可能既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的有害副作用。
参考文献:Barry J. Kappel, Javier Pinilla-Ibarz, Adam A. Kochman, Jeffrey M. Eng, Vanessa M. Hubbard, Ingrid Leiner, Eric G. Pamer, Glen Heller, Marcel R. M. van den Brink, David A. Scheinberg; Remodeling specific immunity by use of MHC tetramers: demonstration in a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model. Blood 2006; 107 (5): 2045–2051.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05-07-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