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FLOWER,加入流式中文网,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享受更多福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流式中文网
×
NKT
在外周血中,至少还有两群细胞和NK细胞一样表达CD56,它们都表达CD3,所以是一种同时表达NK标记和T系标记的细胞,被称为NKT细胞。
NKT细胞是异质性的群体,有人认为它由两群细胞组成:I类和II类NKT (23,24)。
I类NKT:即iNKT细胞,仅恒定表达TCR Vα24-Jα18,识别糖脂类αGalCer(α-半乳糖神经酰胺)。
II类NKT:也是CD1d限制性,但表达一组TCR,也能识别糖脂类(25)。
I类和II类 NKT细胞负责识别CD1d分子递呈的微生物脂质(25,26)。
iNKT可预防NOD小鼠糖尿病的发展(27)。
尽管有一些αGalCer注射实验,但是iNKT注射实验在人体中效果很差,尽管iNKT细胞看起来有抗肿瘤效果(30)。
iNKT细胞的定义是对CD1d-αGalCer四聚体有反应(见参考文献31中的例子)。
Υδ T
NKT细胞表型为CD3+ CD56+,但并不是外周血中唯一共表达这两个标记的细胞,Υδ T也同样会表达这两个标记。
Υδ T也是异质性群体,参与肿瘤和病原体的固有免疫反应,由Vδ1和Vδ2组成(32,33)
Υδ T主要为Vγ9Vδ2 (占外周血80-90%的Υδ T)
Υδ T同时有固有免疫受体和适应性免疫受体,它们也象NK细胞一样表达NKG2D、NKG2A、CD94 (32-34)。
与肿瘤细胞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接触后,Υδ T就会分泌出前炎性因子,可杀死靶向细胞 (32,33,36)。
通过Υδ TCR,它们可识别非肽性磷酸化抗原(35-36),对于细胞生长、哺乳动物和细菌的膜完整性非常重要 (36-38)。
Υδ T可分化为纯真、中央记忆、效应记忆和CD45RA+效应记忆等亚群(39),这些分化的亚群可通过CD45RA、CD45RO、CD62L、CD27或CD28检测(39)。
Vγ9Vδ2 T细胞可被结核杆菌的磷酸化抗原强烈活化,而Vδ1则在HIV和CMV感染时显著升高(40)。
Υδ T可分泌IL17,在抗肿瘤和抗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41)。
参考文献
23. Bandelac A et al, Annu Rev Immunol, 2007;25:297-336
24. Godfrey DI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04;4:231-237
25. Pellicci DG et al, Nat Immunol,2011;12:827-834
26. Kinjo Y et al, Nat Immunol,2011;12:966-974
27. Novak J et al, Cytokine,2011;53:263-270
28. Giaccone G et al, Clin Cancer Res,2002;8:3702:3709
29. Nieda M et al, Blood, 2004;103:383-389
30. Kunii N et al, Cancer Sci, 2009;100:1092-1098
31. Sharma AA et al, J Immunol Methods, 2011;373:1-7
32. Casetti R et al, Cell Mol Immunol, 2008;5:161-170
33. Meraviglia S et al, Clin Dev Immunol, 2011;2011:1-11
34. Rincon-Orozco B et al, J Immunol, 2005;175:2144-2151
35. Tanaka Y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4;91:8175-8179
36. Gober HJ et al, J Exp Med, 2003;197:163-168
37. Bonneville M et al, Microbes Infect, 2005;7:503-509
38. Poupot M et al, Immunol Lett, 2004;95:129-138
39. Dieli F et al, J Exp Med, 2003;198:391-397
40. De Paoli P et al, Clin Exp Immunol, 1991;83:187-191
41. Caccamo N et al, Blood, 2011;118:129-138
42. Juelke K et al, Blood, 2010;116:1299-1307
43. Mallone R et al, Int Immunol, 2001;13:397-409
44. Sconocchia G et al, Blood, 1999;94:3864-3871
45. Don’s Koi BV et al, J Immunol Methods, 2011;372:187-195
46. De Rosa SC et al, Nature Med, 2001;7:245-248
47. Jianhua Y et al, Blood, 2010;115:274-2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