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因为最近流式做的少,好久没来发帖子了。
这几天在做PI测定细胞周期的实验,具体来说就是先用FACS把目标细胞分出来,然后一部分用PI测细胞周期,另一部分养起来,看处理之后细胞周期如何变化。
现在的问题是,FACS分选之后立即测细胞周期的这一部分结果有点奇怪,总是多出一个峰,做了两次都是一样的结果。
第一次500,1000,2000的位置各有一个峰。
第二次1000,2000,4000的位置各有一个峰。
各个峰之间都是2倍关系,这怎么判断啊。
第一次感觉1000的位置是2N,2000是4N,500的是凋亡细胞,但是恰好是2倍关系也让我有点迷惑。
所以又重新做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模一样(包括第二峰和第三峰之间都出现了一个小峰)。
选择单细胞时是用的FSC-A/H的这种策略,可能是单细胞选的不准吗?
还有一个问题,细胞量少的时候,处理样本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的小技巧吗?以第二次实验为例,FACS分选出来15万的细胞,然后固定之后离心还可以看见白色的沉淀,但洗细胞之后离心就看不见白色沉淀了,最终上样只检测到3000的细胞。。。都损失掉了,但是只是PBS冲洗了一次,没有什么过多的操作啊。怎么能保证尽量把细胞留下来啊。之前细胞量充足的情况下,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最近要对分选之后的细胞进行再次染色等实验,在细胞量20万左右的情况下,因为细胞流失造成最后没有结果好几回了,最惨的一次上样时只有几百个细胞了(经过了固定,一抗孵育,二抗孵育等操作)。
希望大家有好办法可以分享一下。
|